顾唐生(1857年7月18日-1928年4月30日),字弘明,号澧县。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,出生于英属马来西亚南洋槟城。
学中西,堪称晚清奇侠。他是满清第一个熟悉西方科学、语言和东方国学的中国人。他翻译成国内四本中的三本,《论语》,《中庸》,《大学》,成绩斐然;他写过《中国的牛津运动》(原名《清流传》)、《中国人的精神》(原名《春秋大义》)等英文书,热衷于向西方人宣传东方文化和东方精神,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。
在西方,有不同的观点认为,中国不能看故宫,也不能看辜鸿铭。人生经验解释:20世纪初,西方人曾经说过:你去中国不能去故宫,不能丢下辜鸿铭一个人。辜鸿铭是谁?他自称在南洋生活,在西方读书,在东洋结婚,在北洋工作。他通晓九种语言,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。
他倒着看英文报纸取笑英国人,说美国人没文化。他是第一个将中文《论语》和《中庸》翻译成英文和德文的西方人。他用三寸不烂之舌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畅谈儒学,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往来,辩论世界文化和政治局势。
印度圣雄甘地称他为最高贵的中国人。顾唐生(1857年7月18日-1928年4月30日),字洪明。1857年7月18日出生于槟城(马来西亚槟城州),位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部,一个英国橡胶种植园。
早年祖上从中国福建泉州地区惠安县迁到南阳,积累了可观的财富和威望。他的父亲顾子云是当时英国人经营的橡胶种植园的经理。
他能流利地说闽南语,还会说英语和马来语。他的母亲是一个金发碧眼的西方人,会说英语和葡萄牙语。辜鸿铭在这种家庭环境下,年轻时对语言有胆怯的理解和记忆。
布朗老师是一个没有孩子的橡胶种植园主,非常讨厌他,把他当成养子收养了。年轻时,他请他读莎士比亚、培根等人的作品。英国炮艇于1840年关闭了中国的大门。辜鸿铭的养父布朗先生对他说:“你可以告诉我,你的祖国中国已经被放上了砧板,于是恶毒的侵略者挥舞屠刀,打算分头吃掉。
期待你学中西,承担富国的责任,教育欧美。1867年布朗夫妇回到英国,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回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。临行前,他父亲在祖牌位前烧香劝他:不管你去哪里,不管你是英国人、德国人还是法国人,别忘了你是中国人。到达英国后,在布朗的带领下,辜鸿铭迅速从西方最著名的文学作品中死记硬背,掌握了英语、德语、法语、拉丁语、希腊语,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爱丁堡大学,受到校长、著名作家、历史学家、哲学家卡莱尔的高度重视。
1877年,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,之后回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文学和哲学。后来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读书的时候,辜鸿铭已经是名人了;四十年后,当林语堂回到莱比锡大学时,辜鸿铭的作品已经成为学校的必读之作。林语堂的书《京华烟云》里提到过辜鸿铭。经过14年的学习,富有才华的少年辜鸿铭成为了一名熟悉西方文化的年轻学者。
辜鸿铭完成学业后,重视当时新加坡语言学家马建忠的劝说,专心研究中国文化,回到祖国大陆学习中国典籍。在清末实权派为首的大臣张之洞幕府任职二十年,主要职责是翻译。
他在学习国学的同时协助张之洞主持洋务,并从汉滨读夷人。辜鸿铭在西欧各种语言流利、用词灵活的名声很快在欧美各国大臣中传开。当他向祖先下跪时,外国人取笑他说:“你的祖先能不能停止吃桌上的食物?”辜鸿铭马上反驳道:“如果你把花挂在祖先的坟墓里,他们能闻到花的味道吗?”他倒着看英文报纸取笑英国人,说美国人没文化,在船上用更好的德语嘲讽一群德国人。
英国作家毛姆来到中国,告别辜鸿铭。毛姆的朋友给辜鸿铭写了一封信,邀请他来。
但是等了很久,不知道怎么来了。毛姆别无选择,只能自己去找辜的院子。
一进门,辜就毫不客气地说:“你的同胞认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洋行,只要他们看着,我们一定来。”总之,游历甚广的毛姆很失望,他知道自己是对的。同时,作为东方文化的守护者,辜鸿铭的名声也逐渐凸显。
辜鸿铭在北大教书的时候,公开对学生说:我们为什么要学英语诗歌?那是因为你懂了英语之后,你要教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,温柔敦厚的诗词,去认识蛮夷之国。当时他还嘴硬,称西方为四夷之国。为此,很多人本意是把他当作笑料的制作人,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,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,对这片土地命运的痛苦关注,以及对他的忠诚、恐惧和绝望。从1883年他在英文报纸《字林西报》上发表了一篇题为《中国学》的文章开始,他就走上了崇尚中国文化、讽刺西学的文学创作道路。
19世纪末20世纪初,他还将《论语》和《中庸》翻译成英文,陆续在海外出版。后来翻译成《大学》。
他的作品很有创意,把歌德、席勒、罗斯金、朱伯特的启发性俏皮话加入到古代东方理论中。在他之前,理雅各曾多次翻译过许多儒家经典。然而,辜鸿铭指出,理雅各的翻译并没有传达儒家思想的精髓。从1901年到1905年,辜鸿铭五次发表172 《中国札记》,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。
1909年,英文书《中国的牛津运动》(德文译名《为中国赞成欧洲观念而申辩:抨击论文》)出版,在欧洲,尤其是德国,影响很大。有大学哲学系把它列为参考书。
1915年,《春秋大义》(著名的《中国人的精神》)出版。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,是拯救世界的法宝。同时,他对西方文明的抨击也是尖锐而深刻的。德国版的《春秋大义》很快出版,在一战开始的德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。
辜鸿铭指出,评价一个文明,必须看它需要产生什么样的人,什么样的男女。他批评那些被称为中华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,他们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人和中国语言的本质。他持有精辟的观点,要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华文明,那个人一定是内敛、澎湃、淳朴的,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华文明的三个特点,除了敏感之外,就是内敛、澎湃、淳朴。
辜鸿铭就是从这个独特的视角来的,把中国人和美国人、英国人、德国人、法国人做比较,突出了中国人的特点:美国人尴尬单纯,但不内向;英国人性格内向单纯,但并不尴尬;德国人吃醋,内敛,不简单;法国人不像德国人那么内向,也不像美国人和英国人那么单纯,但他们享受着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敏感;只有中国人没有全面具备这四种优秀的精神品质。因为这个原因,辜鸿铭说,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柔,这是无法形容的。中国人温柔的形象背后,隐藏着他们温柔纯真的内心和成年人的智慧。
辜鸿铭写道,中国人过着童真的生活,一种精神生活。辜鸿铭生活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时代。
在这样一个时代,只要你是中国人,就不能有病让别人杀你。如果你处于一种心态,如果你想战斗,你就要付出悲痛的代价。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,辜鸿铭担心的是中国传统的断裂和中华文明的燃烧。
他在《张文襄幕府纪闻》的短信中,传达了他深深的自尊之泪和对中国文化的担忧。辜鸿铭的狂放态度是他含泪的表现,这是为了维护他令人反感的自尊。当时西方人看到中国市场上到处挂着“童叟无欺”的字样,经常对辜说“这四个字说明中国人在骗人。”。
辜鸿铭突然不说话了,控制不住自己。本质上,因为他的视野比同时代人开阔得多,所以辜鸿铭比任何人都更准确、更深刻地经历了那场事故。因此,他不择手段地用自己病态的态度来传达自己对中国文化的激情。
他在西方读书,但讨厌东方女孩,尤其是中国女孩的小脚。他的妻子淑姑,是个小脚。他一见钟情,终身难忘。
民国成立后,他在北大教授英国文学,用偏执不道德的方法——拔辫子穿旧衣服,对纳妾和辫子展开雄辩的反驳,以应对整个社会外国人的中国传统的畸形南北。辜鸿铭一生崇尚皇权,但遇到牌位却不跪。慈禧太后过生日,他当众脱口说出一句贺词,就是皇帝活了一万年,百姓花钱。
漫长的生命没有边界,人们受苦。袁世凯杀全国,发讣告三天,辜鸿铭却专门找了个戏班,在家里进了厅,盛了三天。辜鸿铭在北大教书,扎着辫子走出教室。
学生们哄堂大笑。顾平静地说: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,但你心里的辫子终究是无形的。傲慢的北大学生一听,沉默了。
我再一次读到这位老师,他还是很真诚的。辜鸿铭一生痛恨激怒西方人。相反,他更关注西方人。
不说别的,他诅咒他,总是在关键点和生命之门诅咒他。所以很多西方人相信辜鸿铭的知识和智慧,完全被迷住了。
当时,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六国饭店用英语发表了《中国人的精神》的演讲(他翻译为《春秋大义》)。中国人这些年在演讲中没有卖票的先例,但是他要卖票,票价比四大名人之一的梅兰芳还低。
听梅的京剧只要一元两分钱,听顾的演讲只要两元,可见外地人对他的推崇。辜鸿铭在西方人面前的优越感源于他的机智和幽默。有一天,辜鸿铭在北京春树胡同他的私宅里招待欧美朋友。
他点了一盏煤油灯,烟呛住了他的鼻子。有人说煤油灯没有电灯和蒸汽灯那么昏暗。辜鸿铭笑道:“我们东方人讲究明心见性,东方人头脑清醒,油灯自照。
”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特别注重表面功夫。你说这是关于佛教,哲学,还是故弄玄虚?说真的,他足以吓退那些洋鬼子。辜鸿铭的口才无与伦比。
甲午甲午战争后,伊藤博文漫游中国,在武昌时与张之洞有所了解。辜鸿铭是张的幕僚。
作为礼物,他送给伊藤一份他刚刚出版的《论语》的英文译本。伊藤知道辜氏家族是中国保守派中的先锋军事家,便趁机调侃他:听说你对西方学术很熟悉,怎么能不确定孔子的教导在两千多年前就可以实行,到了20世纪的今天却不能实行呢?辜鸿铭看到这一招,就问:“孔子的教法不过是数学家的加减乘除。
几千年前,他的方法是三三得九。现在到了20世纪,他的方法还是三三得九,三三得八。”伊藤忍听着,一时间无话可答。在北大,蔡元培、黄侃、杨教授都没有注意到,但毕竟, 辜鸿铭作为出生在马来西亚的华侨,用自己的希望捍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。
他为世界上第一所孔子学院的建立做出了贡献。他是近代中国唯一一个最受全世界学者尊敬的人。然而,在他的祖国中国,他却屡遭同胞和学生的调侃、谩骂和误解。在这样一个时代,我们绝不会对我们的大多数年轻人愚蠢可笑感到失望。
1928年4月30日,辜鸿铭在北京逝世,享年72岁。
本文来源:开云平台登录-www.xinzhaoxj.com